早在2009年的直缝钢管振兴规划中就已经提出,化解产能过剩提出的就更早了。但这么多年过去了,大口径焊管产能“年年淘汰年年涨”,“淘汰落后”在实际操作中变成了“推倒一座旧的小高炉,上一座新的大高炉”,大口径焊管产能不减反增。 大口径焊管产能“退路”为何这么难走?中国冶金规划院院长李新创分析,资金密集、劳动力密集,令大口径焊管项目一方面对GDP贡献大、承载就业多,另一方面转产成本高。地方**往往对其“一见倾心”,企业却是“进门*、出门难”,大口径焊管产能只能是“向前走、难回头”。 人员安置,是大口径焊管产能退出首当其冲需要考虑的问题。按照河北省的任务安排,唐山市5年内要削减大口径焊管产能4000万吨,估算任务完成后,将有十几**需要就业安置。 债务风险是大口径焊管产能退出需要防范的风险之一。“较不想让大口径焊管产能退出的是银行。”李新创说。当前中钢协会员企业的负债率高达70%左右,贷款总额达到1.3万亿元。加上其他非会员企业,全行业债务总额可能**过2万亿元。在去年唐山市的关停行动中,对部分企业只能拆烟囱不能拆高炉。“高炉前几年就抵押给银行了,现在厂子停了,以后怎么处置,还不清楚。”一位企业高管说。在前几年的扩张式发展中,许多钢厂都将设备抵押给银行,以换取建设资金。“如果这些项目进入**的淘汰序列,较有可能变成银行的不良资产。”李新创说。 大口径焊管产能退出,也不得不考量地方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。当前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来看,大口径焊管产业仍是位于*二支柱产业——装备制造业的2.4倍。对于许多以大口径焊管为支柱产业的地方,产能削减之后,如果没有新的产业补充,经济增长难免伤筋动骨,民生投入也会碰到无米之炊的尴尬。 李新创认为,虽然目前我国大口径焊管企业已经出现了明显分化,短期内不会出现大量破产企业,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不大,但单个项目有可能引发局部风险,值得警惕,尽快制定出台系统的大口径焊管产能退出机制十分紧迫。